站内搜索:

应急管理简报

应急管理工作简报〔2021〕第1期

发布时间:2021-03-22   

    【工作动态】

     

    我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按照国家、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坚持高站位、细谋划、强举措,以“四个强化”确保“四个到位”,全力推进普查试点和准备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26个市级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岛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开展全市普查工作。10个区(市)均组建了各自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辖区普查工作。

    二是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积极发挥市普查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部门横向和市、区(市)纵向的普查工作群,先后5次召开普查工作推进调度会,指导10个区(市)和8个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普查机构,编制和申报普查预算,及时解决普查准备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切实发挥好各区(市)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的主管职责。

    三是强化督促指导,确保试点推进到位。市普查办坚持每周调度崂山区普查全国试点工作,组成调研督导组深入崂山区开展试点工作督查检查,了解试点单位工作基础和现实需求,及时协调处理难点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指导崂山区按时完成试点调查任务,形成了“崂山经验”。

    四是强化基层基础,确保工作准备到位。市、区(市)两级均成立了普查办公室,印发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建立了以科研院所、高校、第三方为支撑的技术力量和联络、协同、调度等普查工作机制。目前,普查经费预算编制和落实工作正扎实推进,市南区和崂山区普查经费预算已批复。市级普查业务培训已经完成,各区(市)应急管理部门和镇(街)192人参加培训。

     

    【区市工作】

     

    创新“443”普查体系走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崂山路径”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全国122个试点县区之一,崂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构建“大应急”格局的基础性工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作为、趟水试路,同步实施试点任务和全面普查任务,高质量完成了32类、84项普查任务,汇交文字成果96本,走出了一条符合崂山区实际的普查工作路径。

    一、强化“四大支撑”,构建全要素综合保障格局

    (一)抓好组织支撑,确保有机构谋事。试点启动后,崂山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把试点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区委常委、副区长任组长,20个部门和5个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抽调专门人员组建普查办公室,下设综合、行业协调等5个工作小组,统筹负责试点工作协调、督导、保障等事项,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6次,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抓好经费支撑,确保有资金办事。针对普查系统性、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组织总体经费测算难度大等特点,崂山区创新形成“两下两上、一评审”模式,破解了普查经费预算难以确定的难题。一方面,由区普查办编制经费测算办法,各牵头部门通过细化任务量,进一步精确测算依据,逐步明确普查总预算。另一方面,区普查办按照“把关单项、控制总量”原则,对各牵头部门预算进行预审,再次反馈部门进行核算修订。最后,区普查办联合财政部门聘请专业机构召开预算评审会,邀请5位专家组成评审小组,逐个部门进行精准评估,压缩预算资金24.91%,精准确定了经费预算。

    (三)抓好专业支撑,确保有专人干事。坚持用市场的思维谋事,用专业的办法干事,建立“1+8”专业技术团队体系,由1家第三方机构牵头抓总,8家专责机构协同配合,300余名专业人员全程参与普查。坚持“统分结合”,对照普查技术要求,统筹各专业机构技术特长和资源优势,分别确定承灾体和6大灾种技术服务单位,确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坚持把数据质量作为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严把数据采集、校对、检验、修正四个环节,确保普查数据真实有效。

    (四)抓好力量支撑,确保有条件成事。统筹普查效率和数据质量,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3支力量,由教体、卫健等行业部门负责学校、医院等直管单位普查,由街道配合专业机构开展辖区内房屋和应急系统普查,由社区负责做好普查工作宣传,动员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普查工作。同时,全面动员735名网格员、300余名灾害信息员等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健全“四联机制”,打造系统化工作推进模式

    一是坚持政策联创,创出新模式。立足部门职责,建立“1+14”普查工作方案体系,由1套区级方案统领,14个行业细则落实,形成了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清晰的实施路径。同时,立足崂山实际,深入研究“总包分办”与“分办综合”的适用性,确定“6+4+1”普查工作模式,即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灾6大灾种普查,房屋、交通、市政设施、供水设施4类承灾体普查,以及应急综合普查,最终确定9家技术服务单位。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联出新合力。在协调对接上,由交通、气象等责任部门主动协调对接上级主管部门,明确具体普查任务量,厘清市、区两级普查范围和技术要求,对区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提请市普查办协调市级部门解决;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基于技术支撑单位综合优势,经请示上级普查办和住建部,崂山区房屋承灾体普查采用整体数据库模式进行,实现数据库一次成型,同步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部门联抓,抓出新效能。采用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方式,建立“1+7+24”责任分工模式,形成区普查办牵头抓总,7个责任部门牵头,24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实施“两张清单”制度,通过建立任务清单,细化各部门普查任务;通过建立共享清单,统筹使用国土调查、土地(不动产)确权、一户一档等各类专项调查成果和普查数据成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52项数据成果交叉运用。统筹房屋承灾体调查和地震灾害房屋抽样调查,将62项数据字段合并调查,实现入户调查“只敲一次门”。

    四是坚持问题联治,治出新气象。依托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一案一分析”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工作进度,收集难点问题,研究破题思路;针对普查中存在的采购程序、普查进度、数据采集等问题,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实地调研、约谈等方式逐一攻克;同时,组织“应急+行业主管部门+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开展问题会商,及时破解普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确保普查工作“不窝工”。

    三、抓实“三个结合”,设计多维度成果应用场景

    (一)把普查成果与化解风险相结合,筑牢安全防线。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托普查数据成果,同步实施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试点启动以来,累计排查地质隐患灾害点124处、完成治理61处,森林火灾隐患点309处、整改完成309处。同时,实施河道综合整治1.1万米,对15座水库、塘坝进行除险加固,加快建设全长4487米的沙子口海堤工程,投资1亿元用于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林火阻隔网、水灭火系统和防火队伍建设,防灾减灾重点工程更加稳固。

    (二)把普查成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富民强居。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把风险普查与全国首批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与文明社区、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根据普查数据成果,评估社区抗灾能力水平,在88个社区建设避难场所176个;为125个社区配备基本应急物资;在105个位于山洪危险区的社区安装预警广播;新实施“四类重点困难群体”危房改造34户,崂山社区居民安全感更加充实,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把普查成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助力基层善治。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普查数据成果与智慧城市建设接轨,创新开发了基于实景三维的全数字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信息服务系统;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智慧防灾减灾救灾平台建设,实现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和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的采集、上报、监管一体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Copyright © 2014 青岛市应急管理局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1492号

鲁ICP备0503858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2000006
地址:青岛市香港中路17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13578
邮箱:qdsyjj@qd.shandong.cn网站地图